广汉市殡仪馆
GUANGHAN FUNERAL HOME
服务热线:
0838-5700044

殡葬文化学——文化和死亡文化

发表时间:2020-11-18 17:28

一、文化的界定

1、“文化”一词的由来

  ( 1)“文化”一词,在英文和法文中均为Culture,在德文中是Cultur,都源于拉丁文Cultura。拉丁文Cultura原意指耕作,又含有居住、培养、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意思。。

  ( 2)定义:根据对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对比、归纳,大体可分为两类:

A 一类是从精神角度予以定义,如《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就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文化是有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具有的一切规范和习惯。”西方的文化学者多持此类观点。

B 另一类是从物质和精神二分法的双重角度定义,《苏联大百科全书》:广义的文化“是社会和个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则“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这一定义对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较大。尽管他们区分了所谓广义和狭义,但在实际上大体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两分角度去理解和运用“文化”概念的。

2、“文化”的三类形态

  ( 1)观念形态。

  即人们的知识、习俗、规范、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即西方学者所理解的狭义的文化。

  ( 2)操作形态。

  即人们在衣食住行、婚丧庆典、工作学习、日常交往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态度、程序等等,是“观念”在行为中的定型,又通常被理解为“行为模式”,如使用筷子、旅游、礼貌等。它们是一类文化性的外在表现。

  ( 3)实物形态。

  即人们根据一定的感念和一定的操作而创造出来的实物,它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观念,透过这些物体,我们便可以看到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性,以及发展变化,如书籍、服饰等。它们是文化的载体。

3、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

(1)“文”,本意指彩色交错,或文理、花纹。

A 《说文》:“文,错画也。”《易经·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B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孙星衍解释说,仓颉根据鸟兽之迹造字,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这样,“文”引伸为文字、文辞的含义。

C 文字、文辞是用来宣传圣王天地之道的,于是,“文”又被儒家进一步界定为尧、舜、禹、汤、周文武王制定并一脉相传的礼乐、典章制度及伦理、价值观念体系。

(2)“化”历来就指变化、改变、教化。

A 在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就非常清楚了,它指“文治教化”,即用一整套的礼乐典章制度和人文学说去教化人、改变人,从而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

B 它属于国家施政的一类手段、方式,即所谓“文治”。在中国古代政治学说中,文治与武功相对应,两手交替使用,达到社会治理,所谓“文武之道”。

4、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

1)、文化的基本特征

  ( 1)社会性。

  文化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它是一个社会全部的历史活动和现实活动的观念产物。

  ( 2)规范性。

  即文化具有一定的导向规范性,如言行导向、价值导向、思维导向等。

  ( 3)可操作性。

  我们每天都在同文化打交道,例如人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迎送客人、追求事业等活动都在遵循着一定的准则行事,或者说,人们每天的行为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原则,此即文化的可操作性 .

  ( 4)稳定性。

  文化作为一个社会、民族的观念体系是在校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了超强的稳定性。

  ( 5)继承性。

  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观念体系将代代传递,其内涵会沉淀于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倾向、偏好,即所谓“传统心理”。

2)文化的社会功能

  ( 1)教育功能。

  在历史上,文化对人的教育不仅在生产技能上,更重要的还在于社会教育上,诸如道德情操、公益心和爱国心、相互谦让、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等美德,它使人们多能、向善。因而,文化的教育功能也就是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下一代。

  ( 2)审美功能。

  这是指从美学观点上提高人的素质,使人们从诸如小说、诗歌、散文、电影、绘画、服饰、谈吐、以及一种行为、一些自然对象中发现“美”,从而使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一种陶冶,一种快感。

  ( 3)娱乐功能。

  文化的娱乐功能大量的表现于人们所追求的一切文化性活动中,诸如文学、艺术活动和民俗活动。

  ( 4)协调人际关系。

  这主要指民风民俗中的人际交往原则。它大量地表现为习俗、习惯,每一个社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等交往中都有一整套约定俗成的规则,它也表现为一类民俗文化,旨在协调人际关系。

二、死亡文化的界定

1、定义:死亡活动是围绕死亡事件而展开的活动,而死亡文化则是围绕死亡事件而建立的文化。所谓死亡文化,就是人们对于死亡的认知以及由此体现于死亡的操作形态和实物形态之中的一整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其习俗、规范之总和。

2、死亡文化分为三类形态

  (1)死亡的观念形态,即人们对死亡的看法。

  (2)死亡的操作形态,即人们对于死者的吊唁、安葬活动,即所谓“殡葬”(或丧葬),以及延伸而来的祭祀等活动。

  (3) 死亡的实物形态,指安置和祭祀死者的各类物品,诸如寿衣寿被、棺木、坟墓、碑铭、庙、纸钱等。

  它们是根据各时代对死亡的理解并通过一定的操作为制造出来的。

三、地质年代的划分和早期的人类

1、地质年代的划分

(1)现代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了,这对于人类无疑是十分漫长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用年、月、日以至分、秒作计时单位。显然,这一计时单位于自然的演化史就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地质学家们就根据地壳不同岩石的先后形成顺序,以及与这些变化相对应的自然界不同物种的变化,将地质史划分成一系列的地质年代;每一地质年代所持续的时间是以百万年、千万年乃至亿年来计算的。现在在国际上通行的地质年代单位是宙、代、纪、世.

(2)隐生宙指没有生命即原始地球时期。距今大约30亿年前后,地球上开始出现了原始生命,此后便被称为显生宙,即显出生命的时期。生命最早诞生于海洋中。原始海洋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早期生命在这里渡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随后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向岸上挺进。早期生命的一支发展为植物,另一支发展为动物。又经过了漫长的演化,到新生代第四纪的“更新世”(距今约250万年前后),原始人类从猿类中逐步分立出来,并迅速发展起来。

  从此,自然界的生命运动开如了崭新的一页,即人类的历史。人类是自然界的宠儿,人类的意识是自然界最绚丽多彩的花朵。

2、早期的人类

  (1)猿人:过去又译作南猿(南方的古猿),因最早于1924年发现于南非而得名,以后在东非、东亚和巴勒斯坦都发现了它们的化石。南猿生存于距今300~100万年之间,有些也可以追溯到500万年前,而有的又可以延续到距今100万年之后。南猿中的原始类型(又叫纤细猿)似乎还不能制造工具,但既已直立行走,看来是使用石头、树木等“天然的”工具。

  (2)直立人:它是一个古人类学上有特定含义的分类学名称。并非指这时人类才直立行走。人类早在南猿甚至更早时两足行走的姿势就已确立了。像爪哇人、毛里坦人(北非)、海德堡人(德国);在中国则有蓝田人、北京人均属直立人阶段。

  (3)早期智人:化石已在亚、非、欧的许多地区大量发现,由于最早是1856年在德国迪塞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中发现的,故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中国发现的大荔人(陕西)、许家窑人(山西)、马坝人(广东)、长相人(湖北)、丁树人(山西)等均属于早期智人。

四、人类殡葬的起源

1、《孟子·滕文公上》云:“盖上也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嘬之。”

2、《易经·系辞》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即以柴草裹尸体,置于荒野,不积土做坟,不竖木做标记,丧期也没有规定。

3、《说文》“吊”字段玉裁注:“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这类裹以柴草、树叶而葬的方式,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的墓葬中多有发现,大约距今3000年前后中原的周边落后地区那些“蛮夷”仍以这一方式处理尸体,故被中原知识界记载一来,用以解释远古殡葬的起源。

4、《说文》:“死,( )。”右边是一个人,左边是( )(即剐,剔肉。)“( ) ,剔人肉,置其骨也。”“死从剐,人所离也。”段玉裁解释为“形体与鬼魂相分离。”肉被剐了,骨与肉也分离了,自然表示人死了。

5、葬,写成。“葬,藏也,从死,在(草)中。一,其所以荐之。”即是说,葬,就是将尸体藏起来。 “葬(藏)之中野”,尸体终究会被野兽找到,人们这才挖坑埋葬。“葬也者,藏也。欲人之弗得见也。”(《礼记·檀弓上》)当然,开始埋得不很深,对墓坑也不讲究,并不做到坟堆,墓与地面平。

6、坟,指墓上的封堆土。《礼记·檀弓上》:“古也,墓 而不坟。”即“凡墓而不坟,不封不树者,谓之葬。”直到西周,墓上仍是不做坟堆、不做标记的。同时,在葬具上,“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易经·系辞》),并且丧礼等规定了随之陆续出现,人类的丧葬行为才变得日益规范和复杂起来。这些有很多是文明时代的事了。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人类殡葬的进步。

7、中国的早期智人,诸如大荔人、许家窑人……,由于只发现一些零星的骨骸,未找到较完整的生活遗址,故迄今未发现殡葬遗迹。但既属于同一文化层次的人种,也应该在此前后有了殡葬意识及其行为。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公司文化
园区景观 园区平面图 自然景观
新闻中心
业界聚焦
视频集锦
联系我们
邮 箱:xxx@.co.m
电 话:020-000000 000-000-0000